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詩的公共化:台北七月心得─沈嘉悅



這個月選詩的方法滿特別,也算是很省事的做法。我想應該說明一下操作的過程,再進入主題。

我們的目的是,讓討論的人感受一下,台灣現代詩一些比較「流行」的風格,跟中國的現代詩人有什麼差別。就我個人來說,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只是想突顯兩者間 的差異而已。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番差別,當天的討論內容、感受待會也一併寫出。當然,本人發言不代表絕對的事實,只是簡單的心得而已。

抽樣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畢竟人難以擺脫偏見與其它因素的影響。僅管如此,這次的抽樣依然有很大的瑕疵;樣本的代表性及數目恐怕都是不及格的。台灣詩人我們選 了鯨向海的《通緝犯》、楊佳嫻的《你的聲音充滿時間》、許悔之的《亮的天》。大陸詩人有尹麗川的《油漆未乾》、朱文的《朱文詩選》。沈浩波因為手邊沒有詩 集,圖書館也沒有,所以從BLOG裡 頭來選。大家一定會問,怎麼找這些人做比較的對象?我得承認這是一種主觀的選擇,然而也是有我的考量在。其一,我不打算找往生的,或是年紀很大、很久沒有 新作品的人,因為我認為這些人不足夠「現代」,所以先排除在外。其二,在選擇上以圖書館借到的為主,畢竟這是市民讀者可以取得的重要來源,因此我以圖書館 現有的最新詩集為準。其三,這些詩人還算小有名氣,至少與他們同樣年紀的,相較之下算是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我也考量到年齡、性別的分佈,楊鯨和沈尹都是 三十多歲,而朱文與許悔之的年紀也相差不大。綜合以上幾點,我想在某些客觀的條件上是相似的,但是作品風格差異許多,尤其不是個人性的差別,而是一種台灣 與中國,文化及書寫策略上的迥異。很明顯的,這些詩人不僅是背負著個人在書寫,他們的創作也反應了結構性的差異。由於本文並非學術論文,更不打算用這種方 式進行討論。有興趣的諸位,歡迎與本文進行對話,方法很多 (就連在底下文章都可以發現手機號碼) ,便不再多說了。

樣本數也是考慮到討論的時間,所以每人各選一首,共六首。台灣與中國剛好一邊一半,從樣本數過低可以確定這會是個無效的研究,但不一定會是個乏味的討論。至於抽樣方法,是用網路搜尋的亂數處理器,隨機挑選頁數及文章編號,絕非刻意,純屬偶然 (楊佳嫻那詩剛好就是書名,實在是太剛好了) 。雖然樣本數太少,就連抽樣的過程都沒有做過其它佐證 (比如知名度的確認,或基本調查) ,但是討論的過程卻是再真實不過,而這些作家也確實存在。如果有誰想到其它更有代表性,出生年代、作品都與上述作家差不多的詩人,覺得我抽樣有問題、矛盾、不足,請趕快聯絡我吧。

回到討論的過程,嗯,那是個很悶的下午。例行的讀過一輪以後,(為保護當事人以下使用代號) ㄒ說他還要再想想,沒記錯的話是ㄇ先開炮了,她說後面的 (中國詩人) 比較有感覺,在用字上,前面的 (臺灣) 要 想比較久。我個人就解讀成臺灣人用字龜毛,堆疊成習,當然新詩也不是三兩三就可以讀得懂,換句話說,臺灣詩人的新詩可以難搞一些,普遍讀起來好像有著某種 設定在,就像羅某曾經提到「密教徒」的概念一樣。隨便讀懂的話好像不夠深奧,不夠文學,不夠藝術。簡單來說,為了避免作品淪為三流,門面功夫依然要做。這 一點ㄐ也認同,他覺得臺灣現代詩跟中國現代詩的差別在用詞,和堆疊華麗的詞藻。ㄒ想了一會後也說出,臺灣詩人很愛靠夭,無病呻吟。同時善於隱藏意義,我想 是不讓人一眼看穿的意思吧。ㄇ說,他不懂什麼是詩,但是他都寫得很直接。想當然爾,有話直說的人喜歡直接的作品,相當合理。ㄐ甚至認為臺灣的詩,看起來比 較無秩序,ㄉ認為語句之間過於牽強,不合理。阿,我想起曾經在文藝青年的某個時候,讀過誰講了「詩不必要讀懂,重點是感受」差不多的話。現在想起來,這句 話也真他媽的好用。當然,我對於選擇的這些詩人並無惡意,但是說到好感,同樣也沒有就是了。ㄐ對於鯨的詩句看來非常不滿,對於「我是一個詩的密教徒」該句 罵了幾聲「這殺洨」。至於ㄏ則是從頭到尾髒話未間斷,搞得ㄇ一個印象中充滿氣質的人都不免靠北靠北的說起話來。能夠把詩寫到這種程度,討論如此熱烈,也算 是相當成功了吧。至於我自己,做為主持人當然得盡表面上公正的假像,我想給這些臺灣的詩一個機會。假若他們不是無病呻吟,那麼肯定有意義存在 (或者一些迷人的感染力之類) 。既然如此,就來討論這些詩究竟在說什麼吧。

我統整一下討論心得,對於楊的「你的聲音充滿時間」一詩,ㄇ說她喜歡這句話,但是不懂詩中的一些修辭有何用意,以及與內文和題目之間的關聯。ㄨ則是對於首段 最後一句的「碎瓦琉璃」充滿疑惑;為什麼不是琉璃碎瓦?碎琉璃瓦?ㄉ跟大家開始討論,場面變成釋義解經大會,我想這也是詩的魅力吧。ㄉ下了一個結論,他 說,這首詩基本上就只是春夢而已。喔,現場好像沒有反對的聲音,所以這首詩,就是春夢而已。不過看起來很文雅、古典,一點都沒有挑起性慾的春夢。還好,這 種一點實用性都沒有的春夢不是我的。鯨向海那首「彼此的病症與痛」,在前面提到,ㄐ和ㄏ對他有相當不滿,ㄉ和ㄒ也是,覺得他無病呻吟。看到他寫「眼睛猩 紅,為這個世界流了太多淚」,不免想問問他對世界有什麼貢獻,有什麼理解,有什麼認知。一個人流太多淚肯定是有情緒的,但找不到情緒的出口可能就是一種精 神病。我想頗為切題,就像詩人為自己的情緒找不到出口一樣;這個多愁善感的傢伙竟然把自己的詩稱為「世界」阿,果然有病。三人之中,許悔之的詩最為誠懇好 懂;「頭上花萎」ㄨ說是擔心禿頭的中年危機。只是不太明白跟天人五衰,心有七衰何干。但這位大叔廢話不多,摸摸自己稀疏的頭毛,我似乎明白您的心情 阿……。

因為ㄇ有事得先走,故先討論他帶來自己所寫的創作 (其實我一直覺得花太多時間在討論台灣詩人了,看來選三首也是多了點) 。使得中國新詩時間相對來說很不足,不過ㄐ說他喜歡。ㄐ喜歡朱文與沈浩波的詩,ㄉ跟ㄏ都以為沈的詩很不錯,雖然看得出是個小資,至少對於詩的情緒是直接的。在意義的連貫上,從最初對一個女子的刻板印象 (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的刻板印象) 到 看透表象本體,認識對方立場的困境,娓娓道來,簡短的詩句完整交待心境如何轉變,是一首結構完整的好詩。ㄨ認為尹麗川的詩有特殊的韻律感,這種東西反而在 刻意雕琢的臺灣詩人身上,很難讀得到。我與他討論一陣,發現不是韻腳之類可以劃分清楚的,反而比較像意義與斷句所構成的一種節奏。朱文選出來的詩看起來就 平凡多了,根據ㄏ和ㄉ的說法與臺灣詩人的技法並無二異,在立意上也是單純的情詩向。不過ㄐ在個人情感上,似乎對於朱文的情詩 (相較於楊的) 比 較有感覺。不巧的是,這次抽樣選出的臺灣新詩,大多缺乏具感染力的意義。人是社會的動物吧,聽到ㄐ說他喜歡在詩裡讀到社會,我想大家在這種方面都現實些。 虛構與自我不是不行,至少ㄇ覺得這些題材可以寫,只是寫出來漂不漂亮,與它的命題得分開來看。從討論的過程裡,我確認臺灣詩人在處理自我情緒的題材上,令 我們現場所有參與者不滿。在三小時的討論中,又悶又熱的捷運出口已經足夠了。至少我所認識寫詩的讀詩的人,鮮少走出冷氣房或說些自我反省的話。臺灣詩人就 是缺乏自我反省,或是對於所處社會的反思、批判。至少在這個世代,這類寫法相對來說邊緣得多。如果我們所處的社會是真實,詩句是真實,感受也是真實,那麼 詩人的真實又在哪裡?如果詩句之中只有自我,那社會在哪裡?如果詩人都是密教徒,請告訴我密教徒的真實吧。除了堆疊以外,除了濫情以外,臺灣的現代詩還剩 下什麼呢?

這些疑問已經很久很久了,做為一個讀者,至少對於喜愛的事物,討厭的事情能夠坦誠以待。創作者要做到這點,恐怕難些。一方面是他們已經有了群眾,有了名望。 偏偏我認為這個世代的詩人聲望已經跌到谷底,他們的知名度、影響力不能與小說家、電影導演、畫家等藝術工作者相提並論,與他們的前輩更是不能比。詩人本身 假若不反省,只依賴某些特定、少數的讀者苦撐,也不難想像現代詩與市民生活漸行漸遠的現狀是如何形成 (還有自恃為密教徒與少數分子的優越感) 。 雖說中國也有故弄玄虛的寫法,而且就我的立場而言,一個從未到過中國,完全憑照臺灣經驗所想像的「中國」風格是危險的;它可能在當地也只是不入流的寫法。 但是透過引介、閱讀,至少在我接觸到的比例上,中國詩人的社會性遠比臺灣詩人要強烈得多。最後,我想澄清一點;雖然我個人喜好直接明白的詩句,但不表示本 文建議大家都使用同樣的書寫風格 (策略) ,而是對於目前流行的風格,提出一些疑問而已。通常身處於結構底下的人,最難發覺自身問題所在;不能察覺就不能改變,不能改變的藝術就只剩下技術了。臺灣現代詩正步入這結構的困境,我是這麼想的。

補充:對於ㄇ帶來的作品

可惜ㄇ不是一個成名的詩人,他大概也不想當個詩人。ㄒ提出了一些有趣的事,像「人類租借辦法」稍嫌冗長,這也為它本身的趣味打了折扣。ㄑ很喜歡「身體的隱喻」,也用了他的心理學專業略談一番 (但我記得不是很清楚,可以的話再請他來補充) 我 當下認為這個策略很有趣;以身體反映理性是個不錯的主題,再加上ㄇ的用字一向簡潔,可惜結構上我覺得還是單薄些,作品本身大多可以再補充。相較於某些成名 詩人的作品,ㄇ的語言比較能夠打動我,尤其是他寫的「詩人」,更是反映了詩人在社會上尷尬的處境,和普遍的刻板印象。帶給讀者更豐富的想像空間,不正是閱 讀的樂趣嗎?我想,得謝謝ㄇ帶來的創作 (雖然他離開早了些) 讓我意識到一件重要的事;也許主流的書寫反而是少數人而已,多數人的書寫風格被視為三流。既然如此,還是做個三流的書寫者吧,至少能問心無愧,暢所欲言的表達自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