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苦澀小辣又甜膩的食譜 / 譚小西

梁秉鈞 《蔬菜的政治》
出版社:牛津大學
出版日期:2007年1月1日
台灣商務印書館 總代理
ISBN:0195488938

《蔬菜的政治》整本詩集是由食物、時事、遊記三種不同主題的作品,加上附錄的訪問稿組成的,像是記載三種不同食材和作法的食譜。

食物詩多半是作者和攝影師、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的產物,在藝術展覽中與裝置、媒材,甚至食材本身做結合。相較於許多刻意詠物,想夾帶教訓卻痕跡畢露的噁心詩句,作者的某些食物詩有更深一層的風味。〈香港盆菜〉寫北菇和排魷的遷徙交流,肉汁流動無人能阻止,底層的蘿蔔吸收了所有香氣;〈釀田螺〉第一段講田螺被撿起又加上種種食材調味料最後放回殼中,第二段作法相同,只是田螺換成了離鄉背景受外國文化影響的遊子;〈家傳食譜秘方〉敘述祖母的祕密食譜和家族成員間的懷疑、爭執……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是小到家庭,大到族群與國家間錯綜複雜的記憶。各類食材就是不同族群文化的故事,烹調成一道菜的過程就是彼此混雜、融合或傾軋,種種互動的縮影。然而食物詩中也有吃起來味道詭異的菜色:

我打開密封的瓶子,嚐不出
這醃製的蒜頭是怎樣一種滋味
是泥層中深埋的酸澀、樹木折斷的焦苦?
還是珊瑚折盡魚翻白肚的海的鹹腥
從陽光普照的午後傳來,你可是想告訴我
如何在黑暗中醞釀,在動亂中成長
千重碾軋中體會大自然的悲憫與殘酷
如何以一點甘甜襯出大地人世無邊酸楚?
─〈亞洲的滋味〉

加了很多籠統抽象的詞語來調味,食材本身的味道反而不見了。我私心認為,背後有具體故事或心情的食物詩是更吸引人的,即使記憶苦澀,五味雜陳。

時事詩是整本詩集中味道最嗆、對社會議題批判諷刺力道最重的部分。在〈豬肉的論述〉裡,從市場小販到企業到政府,每個人都表示意見或提出論述,也都說自己不能對肉價上漲問題負責;〈生魚引起的恐慌〉拿漁產品問題嘲諷美國對外來族群與文化神經兮兮的懷疑與防備;〈我是一個綠色的巨人〉則是整本詩集中感情最激烈而真誠的一首詩:

我是綠色的巨人
不知道為什麼
當我憤怒
我的皮膚便會轉成綠色
我的身體變得巨大
我的外衣掙破了
鞋子掙脫了
一個憤怒的我
越變越巨大
你不要再欺騙我
不要再當我是無知的
不要以為給我一點好處
我就會給你擺弄
不要給我空言
答應我一切將會安好
我知道不是這麼簡單
不要惹我生氣
我不知道誰是我的父母
誰在我的基因裡混進了奇怪的東西
誰把一個模糊的未來注進我的血液裏
誰把我變成一個心理的特區
誰把我綁在實驗的床榻
然後在我腦裡通電
在所有來自四方八面的嗡嗡聲中
我竭力保持平衡
不會受誰的唆擺
但你不要再嘲弄我
不要再說輕蔑的話
不要當我不存在
不要激怒我
我會變成綠色
我會變得巨大
十萬、二十萬、三十萬
四十萬
五十萬倍那麼巨大

一目瞭然,浩克的處境就是作者和香港一大群人的處境。辣椒嗆鼻,激動得眼淚鼻涕都一起掉下來,這是身體最誠實的反應。

遊記主題的詩作充滿浪漫甜膩的腔調,幾乎是一道不該在前面那些菜之後出的甜品。從北京、日本寫到各國風光,除了在北京城裡作者對時代的變遷有些觀察和感嘆之外,其他大多數遊記詩都像聊天時坐在對面的人很有興致地敘述自己去哪裡吃了什麼又拜訪誰誰誰,發一兩句小牢騷或者感謝哪些人的邀請,講幾句不著邊際的感嘆,好像每次旅行都講這些,好像沒去旅行也講得出這些,看來好像沒什麼差別。

受邀參加活動或旅行心得絕對可以做為詩的主題,但如果沒有產生深刻的觀察或感想,作品不足以敲擊讀者的情感、搖動讀者的想法,那是很容易被看出來的,不管加多少調味料都一樣。不新鮮的食材會有腐爛的味道,加了太多糖的料理只剩下甜味,讀者會不知道自己在吃些什麼。

這是《蔬菜的政治》讓人覺得可惜的地方。如果不把附錄算在內,食物詩佔三十頁,時事詩將近二十頁,遊記則前後佔有約六十頁的篇幅。甜膩的作品居多,層次複雜、味道強烈的作品反而不是這本食譜裡介紹最多的菜色,但後兩者卻是比較深刻而誠實的。

專訪中的問答大多圍繞著食物詩和對各國文化感受的主題做討論,作者在回答某個問題時,自己岔開話題聊到時事詩,也就兩三句話,後來訪談中就沒有再提起。是這樣的主題真的不討喜,沒有什麼人會接受,還是作者只想煮煮菜,感嘆族群分裂又融合的歷史,保持淡薄超脫的姿態?

綠色的巨人不只是一小把蔬菜,他可以更巨大,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憤怒和悲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