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詩的公共化 / 好詩要公共化 / 沈嘉悅


詩的公共化 / 好詩要公共化

什麼是「詩的公共化」?

「詩的公共化」是活動名稱,每個月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五號出口的固定聚會,參加者會盡情的依每週主題談論現代詩。但是討論的方式與一般常見的詩作分析不太相同,我們把重點放在現代詩的產生、理解及讀者之間的意見交流,以此打破常見的文本分析或微觀、細節的討論。當然,微觀及巨觀的討論並不互斥,只是著眼點與施力點的差別。我們在活動當中亦經常出現談論詩句細節,為前後文邏輯展開激烈討論的情形,但也不忘省視這些產生作品的「來源」所具備的特性,比如副刊的性質、個人出版的作品有哪些類型等。最後是一群「非專業」市民讀者的心得交流,從文字文本的表面到日常生活的聯繫,無所不談。透過這樣的步驟,現代詩不再是艱澀高雅、侷限於文本本身的封閉藝文創作;它肯定是與生命經驗,日常事實相互回應,依靠作者及讀者相互補完的(而且沒有終結),不需要「專業」點頭默許、賦予價值的開放性創作。動機很簡單,因為臺灣的現代詩環境鮮少談論「生態」,多數是為「好作品」說話,或者推薦大於批判的心態,造成今日不健全、封閉及刻板印象逐漸加深,以至於讀者市場萎靡不振,視現代詩為龐然大物,有陌生、距離感。然作者、評論家卻一面倒的認為是「讀者素質低落」,著實是一種狂妄、瞎扯卸責的下流思維。

詩的公共化,就是主張現代詩作者(讀者)敞開心胸,接受各家說法、各種觀點,破除由上而下的成見,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寫好詩。破除結構的迷思,好詩價值是由公眾把持,而非評審老師持放大鏡,以他們的觀點端看。另外,選擇在公共場所的原因是,它在行動的意義上幾乎沒有門檻(無低消,你可以穿拖鞋甚至打赤腳,然外縣市民眾可自行響應舉行,我們無心獨佔此活動名稱,亦不必操煩車資油錢),就地集合後視情況(諸如氣候因素等)可轉移陣地。雖然開放式的場所會有點吵,不過幾個月下來的感受還可以(除我的屁股坐到有點痛以外)。

好詩要公共化

前段說到,一般讀者多半將「詩人」以神聖化、妖魔化或視為「怪人」。這些刻板印象有很大的因素是不健全的生態造成,因此「公共化」除了字面上有普及、共享的意涵外,最重要的是透過這種行為,達到去妖魔化、神聖化,並加以推廣,順利的與其它媒材做出新結合。底下大中有一篇文章寫到「公共化」的遊戲規則,在此不贅述,我只在此稍做法規以外的補充。假若大家能夠接受現代詩作品為「公共財」的概念,這有助於跨領域藝術產物的相互吸引、結合。文化本身就有相互模仿、挪用等開放流通的性質,只要將使用門檻降低,自然能增加彼此使用、合作的意願,進而達到推廣現代詩作品,打破傳統思維和刻板印象。這是方法上的第一步,觀念上我們要正視它,接受它,承認現代詩與此相關,逐漸形塑風格的意義。沒有觀念上的改變,現代詩終有一天不再現代,將淪為迷失傳統、缺乏論述的過氣文體。最後,我想做一點聲明;其實他馬的現代詩要不要消失不干我們的事,也許其它更有趣,更符合我的理想的藝術行為還會出現。只是,做為一個臺灣現代詩的迷(fan),一旦察覺不足,洞悉其它可能性,就停不住干預它、關心它。這是方法之一,不是什麼龐雜的論述(至少它尚未成形),我們還有很多可能性尚未嘗試。若連一個的市民讀者都如此絞盡腦汁思考,真不知道相關領域的專家讀者、詩人、評論家,現在是不是該做點什麼?





---
本月公共化活動時間為18號,星期日,下午兩點半,一樣在中正紀念堂站,五號出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