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的公共化心得:關於壞詩及非詩 / 沈嘉悅

今次的公共化在「議題」的討論上,似乎遠大於「詩」。其實在比重上,只選了三首, 詩作和討論區的回應比例幾乎是一比一,因此不難想像兩個多小時的討論會扯到別的東西。所以這過程,基本上不太像在討論詩,而像在討論一種處境。 裡頭有人拋出些有趣的問題,關於壞詩,為什麼我們會說「壞」詩,而不直接的說它「非詩」呢?我想,這是一個觀點的問題。對於詩的判定,什麼是詩,什麼不是 詩,在網路空間裡也許並不這麼文學,它與整體環境營造的氛圍息息相關。

壞詩是一種曖昧的說法,它基本上還是詩。通常來說,談到自己的作品 是壞詩,並不見得真的壞;它可以是一種宣示,標示它與一般詩作的區別。這詩往往有它的長處,所以必需使用這種方法提醒他人,宣示一首壞詩的存在有那麼重 要。假使你說它壞,大抵上會有一種關於「好」的印象。否則作者以「壞」做為表現就顯得力道不足,明顯是不負責任的說法。讓我們假設所有的創作者都神智清明 的,所使用的任何修辭都有其必然的重要性,那麼一個人在說「壞」以前,一定想過什麼叫「好」。造成這種好 / 壞的差別,就是在文本的想像上,已經產生刻板印象,但它依然是詩,只是不符合標準。言而總之,當作者自稱壞詩時,就透過自婊可 以讓壞詩變得有特殊意義,甚至這才是作者心中的好詩。上述是自稱壞詩的情形,若被稱做壞詩又是另一回事了。這種說法並不常見,坦白說,爛 詩、鳥詩、這種說法好像比較多。以上在形象上都是負面的,是直接的批評,只不過批判者對於詩不敢說得太明白,僅管不喜歡,但還是勉強接受 了,才說那是詩不好,非非詩。讀者直覺那詩很爛,不喜歡。這就是刻板印象,你會在乍看無意識地狀態下做給予某 些概念評價,但人們避免做出激烈否定的言論 (比如開門見山的講,這不是詩。此舉在網路論壇相當罕見) ,它可能是完全不抱任何肯定的念 頭。所以曖昧的說法比較安全,無關自己對於作品的感受,而是先考慮作者的感受。就像善意的謊言,在現代詩裡,這可能只是一種社交手段,與其說是文學的問 題,不如說是一政治問題

今天一個人寫東西,不見得要上網,也不見得要在論壇群組公開。所以這行為本身就是刻意的,不可能 真的無意識寫了東西,又搞個帳號註冊發表。如果談論這種行為,就不難想像任何關於文學的行動,只要擺脫了自己默默去寫的狀態,其或多或少都隱藏某種意圖。 它可能是尋求知己、精神慰藉,或者懷才不遇,想一展抱負。上網書寫,本身就是一種宣示,所以詩壞不壞,不這麼重要,而是你有沒有進入群體,是不是找到你所 嚮往的社會脈絡。從本月選出的作品來看,尤以札西德勒(吉祥如意)!特別誇張。全詩在用詞上並無特殊,甚至回應也少,只看得出「拜年」這件 事。這種作品被選入精華區,更可看出論壇風氣意不在詩,而是創作者的交際行為。除此之外,多數討論區對於詩作本身的討論都不常見,問候語的比例卻高得嚇 人。假使一般用戶不進入討論,也只是顯現現代詩論壇「討論風氣不盛」而已,但板主及具有挑選作品權力的人,亦鮮少對選入的創作做出深入討論,感覺不出有其 選擇的必要性。反而是藉著每月的挑選行為,穩固社群一貫的發展。透過這樣的篩選,不難給人何謂好 / 壞詩的價值判斷。壞詩與非詩的差別在認知,在選邊站。在挑選作品的同時,也在挑選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