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太平洋詩歌節:邊緣與…中心? / 陳大中


太平洋詩歌節結束一星期了。因為行程安排、感冒疲倦(沒發燒,非流感)、以及並非多數與會知名詩人們的fan這些很一般的理由,我只參與了整個活動的最後兩小時左右;所以這也說不上是活動心得。

「他們相信詩歌能豐富我們的夢的版圖與現實的街衢,他們相信被詩樂之浪盪滌的心的涯岸,會因一再觸發的美與驚喜,更清醒,更寬坦,更多樣。」
「他們,一如我們,相信,島嶼邊緣也可以成為詩的中心。」

陳黎在2009太平洋詩歌節序文〉的最後這樣寫著,詩歌節結束時主持人也說了類似的話。這種「自我中心」的定位,確實是人生於世建立自信的好方法……可是「成為中心」,正意味著還不是中心。

雖然對宣傳文案我似乎不該這麼計較,可是找些「中心人物」來花蓮待個幾天,能讓花蓮變成詩歌的中心嗎?不會衰減這個在東幹線火車上都可以看到廣告的文化觀光的在地性嗎?我不是要泯滅舉辦活動的努力。廟宇慶典祭祀、媽祖繞境遊行(以及歌手簽唱會)對參與的人都是重要且有意義的…扯遠了,相較於邊緣如何成為中心,我反而對邊緣本身比較有興趣。

很遺憾我也不知道以「邊緣與世界」為主題的「圓桌詩會」裡,與會者們談了些什麼。是否包括好多人寫過的七星潭可能被私有化?是否包括台灣在亞洲的邊緣,太平洋的邊緣,世界的邊緣這樣的視野(以及邊緣內的邊緣)?如果有,身為一個對現代詩還算有點興趣的人,我會很高興。因為公理與正義的問題並非抽象遙遠而就在一把青菜多少錢之類的事情裡面,而且我也認同大江健三郎說的:「文學寫作須由邊緣朝向中心…在中心的人沒有什麼好寫的。」當然我前面用的「中心人物」和「在中心的人」並非同義詞;大江所說的那種感覺自己在中心的人,我想多少比較像是說騎機車會死掉、看三星電視眼睛會瞎掉都比美國牛危險的司徒文,或是對水災受災民眾說「你好厲害,可以憋氣兩分鐘」、「讓我講完再來救你們」的馬英九。

所以,儘管我知道那是廣告詞,還是忍不住想小小地吐嘈一下:主題不是定得很好了嘛?閉幕式巴奈與那布的演唱就呈現了邊緣的視野與價值。他們在演唱〈如果有一天〉這首歌之前,花了一段不短的時間,也許超過十分鐘,先向其他人講了一段歷史:1941年,日本人逼迫一群布農人離開他們的部落(為了「便於管理」),燒了他們的家。國民政府來台後,又把那些殘骸拆散再燒了一次,給林務局種樹。21世紀,等了六十多年,倖存的老人才得以,只花幾分鐘的時間坐直昇機回到他們出生的地方。這也是那布的媽媽的故事。恐怕我說得遠不夠動人。他們為什麼要說起這段故事?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事情他們不說,其他的人可能永遠也不知道,永遠也不關心。不像在中心的人,他們深刻的知道世界不只是自己想像的樣子(我為他們的訊息得受到「中文」翻譯的限制,感到可恥)。

邊緣不(只)是某種書寫策略,而是確實存在的人與事件,與他們的生活。很遺憾這次詩歌節也沒有邀請到優秀的外勞詩人(這名詞很怪……),也沒有相關活動。也許是不好邀請吧……。



----

關於七星潭開發案的詳細資料請參考這篇文章內的連結。


5 則留言:

  1. 外勞詩人很炫,海陸詩人也很炫。

    題外話,我在軍隊報紙看到的現代詩普遍寫得比我在三大報看見時印象要好,不知道為什麼。

    這大概跟邊緣也有點關係喔。

    回覆刪除
  2. 同意大中君關於自行邊緣的觀察

    是啊 何須提起邊緣呢?
    只因自己不把它擁抱在心中吧

    以下我的亂想
    太平洋詩歌節應該要走自己的步調(節奏)
    例如以潮汐的週期來悠遊吟詠 揉以細砂
    不要再星期五我們做這個星期六來唱個什麼
    然後星期天掰掰

    參與者一起來補破網 蹲踞在船塢拆詩組裝詩
    不要只讓一個人沉沒在單人大沙發裡吐氣泡
    一切就只不過是在鞏固一個詩人的霸位


    何妨出海?追蹤鯨豚?


    大江是以森林、山村出發
    所以咧?

    是不是讓詩歌會
    坐在海堤上吹著風
    擁抱自己所愛的一切帶著鹹的
    認真過日子撿拾垃圾 等著下一次的漲潮

    回覆刪除
  3. 因為詩人普遍也要當兵啊,不過像粥竭輪侮越添那種藝人就不用嘛,所以俊對再某種程度上說起來還是去蕪存菁了一些些些

    回覆刪除
  4. 說的也是,國軍的素質真的比外界要想的好喔(我不是在護航),只是媒體有時候過度渲染啦。但普遍來說素質差的是長官不是兵啦。扯遠了,搞不好以後會有人研究「國軍詩人」?!

    回覆刪除
  5. 下次拿軍隊報紙出來看?

    國軍詩人…好像有相關的研究。不過脈絡跟現在已經差很多了。

    補破網感覺很不錯,花蓮港週邊的公園我很久以前大致都走過,那邊要辦活動應該也不難,漁港我就不曉得。不曉得花蓮的漁民還願不願意讓漁業存續下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