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第一次讀詩 / 沈嘉悅




有人問起第一次讀詩是什麼感覺,這話很難說。因為詩本身相當曖昧,某些東西也許算是詩,與其自己感受不如說是被定義來得清楚些。比如說老師、詩人等職業 (具有『定義』這種技能的傢伙) 會先說明你唸的叫詩,然後你才知道自己讀了詩。這種被動的訓練過程與一般人對於詩的刻板印象相左,可謂非常不浪漫,甚至於無趣。也許我這輩子第一次讀了詩就相當於讀了課文,我沒感覺但許多人都聽過也嘗試過了。

因此讀詩本身,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是差的。是朗讀比賽相當難讀,陰陽怪氣各位老師同學的,這種東西跟演講比賽很像,未曾感動到我。所以小學生 (直到現在) 大概還是比較喜歡聽流行歌,而不是聽人讀詩。這些問題可能出自於詩本身 (或許大多被朗讀的東西相當難看) ,我寧可相信是人為操作不當。畢竟在二十來歲第一次聽到某人讀詩之後,我才發現詩是正常的,是自由的。也許我對於讀詩印象不好,就跟唸課文是一樣的道理,它缺乏韻律 (滿腦子只想趕快唸完,斷句的地方千奇百怪),缺乏必要性 (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但它依然被某些人操作得怪里怪氣,好像「非得」這麼做不可。讀詩變成一種訓練,它不自由,它陰沉而詭譎,一般看JUMP長大的死小鬼頭不會喜歡它,因為這沒有熱血友情愛等振奮人心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它缺乏想像的空間。讀詩這件事,自我有印象以來就如民俗技藝,或者當兵時候的戰技訓練一樣,它與日常文化脫序,人們難以將其融入生活,才得藉由「訓練」認識它,而不是出於真心的「學習」。此二者的差別在於心態,如果你樂於接受,就會像打電動一樣開開心心地,充滿成就感,一邊玩還一邊腦補劇情與角色性格。至於詩歌朗讀「比賽」則是需要訓練的,唸課文 (高中時候唸的現代詩亦同) 是要「背」的,要拿來測驗,它充滿升學壓力,缺乏令人主動接近的魅力,也缺乏自由發揮的樂趣。

所以我最初選擇寫詩 (相較於讀詩要自由得多) ,很多人大概也願意寫詩,而不願意讀詩。因為他們的第一次經驗是無趣、被壓抑的。這不是詩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是人把詩搞得如此難以接受,扼殺它世俗化的一面,並定義什麼是合宜、優秀、美好的唸誦。為什麼不能放輕鬆,唸的隨興一點?假如用脫口秀的方式參加詩歌朗讀比賽,我的國小老師也許會面帶笑容的跳出來,說「雖然很有趣,但這不是講笑話比賽」或者大聲斥責要正經一點。不正經的詩大概會淪為打油詩,而不是詩,更不是現代詩。現代詩很嚴肅,是需要訓練 (許多詩人教人寫詩並且出書) ,這些經驗讓人好氣又好笑,因為當人問起「詩是什麼」之類的道理時,他會說成自由自在,不受格式拘束的樣子,然詩人依舊寫「XX教你寫詩為你解詩」、「現代詩創作演練」等書來規範現代詩的樣式。讀詩亦同,它是教育的一環,過於流行的當代文化不能被認同,因此讀詩有其刻板印象產生。教育不必如此嚴肅,知識文化是相互模仿、挪用變化的。很遺憾的是,我第一次讀詩的時候,作業簿後面還有蔣公遺訓寫著「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當個規規矩矩的好學生。」最後,我想提醒大家一件事:「蔣公已經死了,你也畢業很久了。」

1 則留言:

  1. 我個人的幻覺是以為這種事很容易想到;如同演講不會像演講比賽,讀詩也不該像朗誦比賽或者唸課文。可是從小到大的經驗讓我發現,我錯了。但這件事還是讓我感到很怪。

    除了蔣公已經死很久,我也畢業很久外,我還想提醒一下:老師不見得比較會演講,詩人也不見得比較會唸詩。

    回覆刪除